草原父子搏克传奇:金牌跤手的成长密码
夏日的锡林郭勒草原上,37 岁的牧民敖日布桑与 12 岁的儿子德格金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 “对话”。身着传统跤服的父子二人,在蓝天白云下展开角力,翻飞的衣角与飞扬的鬃毛相映成趣 —— 这对被草原牧民称为 “金牌父子” 的搏克手,用跤靴踏出了一条独特的成长之路。
一、跤场父子兵:从马背到跤场的传承
敖日布桑的搏克生涯始于 20 年前,这位曾斩获十余次冠军的草原汉子,将跤场视为男人的 “必修课”。从儿子德格金 6 岁起,他便开始传授搏克技艺:“摔跤不是打架,是用智慧和力量对话。”8 岁那年,德格金第一次站上跤场,尽管被对手掀翻在地,却咬着牙爬起来继续战斗。如今,少年的奖牌已挂满整面墙壁,去年更以赤峰市少年 256 人赛冠军的身份,为家族赢回象征荣耀的白马。
这种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,更是精神的延续。敖日布桑教儿子的第一句话是:“要想赢,先学输。” 在草原跤场上,一次失误便意味着淘汰,但德格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永不言弃的韧性。当他在选拔赛中膝盖受伤仍坚持比赛时,敖日布桑默默为他冰敷,眼中闪烁着骄傲。
二、校园跤风:从家庭训练到系统培养
随着德格金进入西乌珠穆沁旗第三小学,搏克从家庭训练场走进了校园课堂。学校开设的搏克兴趣班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传统运动。每周三次的训练中,孩子们不仅学习 “鹰步”“抱腿摔” 等技巧,更通过集体训练培养团队精神。德格金的教练介绍:“搏克能锻炼平衡感、爆发力和应变能力,这些都是现代孩子需要的核心素养。”
近期,德格金代表学校参加锡林郭勒盟中小学生传统体育运动会选拔赛。在赛场上,他与父亲共同分析对手弱点,将家庭训练的经验转化为赛场策略。这种 “家校联动” 的培养模式,正成为草原上传承非遗的新路径。
三、跤魂永续:非遗传承的现代启示
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搏克不仅是力量的较量,更是文化的载体。内蒙古民族大学搏克金牌教练那顺巴图指出:“搏克蕴含着蒙古族天人合一的哲学,强调以柔克刚、以智取胜。” 这种理念在敖日布桑的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—— 他会让儿子观察马群的奔跑姿态,领悟跤术中的 “流动之力”。
如今,越来越多像德格金这样的少年跤手,正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结合。他们在跤场上学会尊重对手、敬畏规则,在课堂上用搏克精神激励学习。正如德格金所说:“每次穿上跤服,我都觉得自己和草原、和祖先连在了一起。”
从敖日布桑父子的故事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对跤手的成长,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续。当德格金带着父亲的期许踏上更广阔的跤场时,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:真正的冠军,不仅要赢得比赛,更要传承精神。这或许就是 “一起搏克吧!爸爸” 这句简单话语背后,最动人的答案。
